前言:
备受关注的《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发布在即。新发布的《指导意见》究竟能为老百姓带来哪些便利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没有你期待的。
健康医疗大数据涵盖人的全生命周期
6月8日,第136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指导意见》,并从三个方面明确了今后医疗大数据的发展和规范:
一是按照安全为先、保护隐私的原则,优先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建设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国家、省、市、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部门、区域、行业间数据开放融合、共建共享。
二是集成医学大数据资源、构建临床决策、疾病诊断、药物研发等支持系统,拓展公共卫生监测评估、传染病疫情预警等应用。
三是制定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建立健康档案等基础性数据库,规范居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严格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准入,建设实名认证等控制系统,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大数据有助提升百姓“自主健康” 就医“少跑腿”
第一,可不断增强百姓‘自主健康’的服务体验。随着互联网健康咨询、预约就诊、预约挂号、诊间结算、医保联网异地结算、移动支付等服务的不断‘落地’,健康医疗大数据让人民群众实现‘少跑腿’,带来更为方便的应用服务。
第二,可放大优质医疗资源服务。随着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发展和完善,大数据技术与健康医疗服务的深度融合应用,能够使优势资源‘下得去’,更好地推动分级诊疗落地,加快远程医疗普及,推动精准医疗发展。
第三,“整合型”健康医疗服务模式优化百姓就医。利用大数据,将各种健康数据、各种生命体征的指标,集合在数据库和健康档案里面,再通过可穿戴设备,及时监控血压、心率等方面的生命体征指标,提供及时的健康提醒。这种集预防、治疗、康复和管理为一体的健康服务,将成为未来医疗服务管理的新趋势。”
大数据将加强“脱敏”信息和隐私保护双重研究
一是要对个人的健康医疗信息依法进行严格管控保护,绝不能公开或泄露;
二是要对涉及健康医疗数据的整个管理要有一套严格的法律法规。建立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加强“脱敏”信息和隐私保护的双重研究,一方面研究这些信息成为公共开放数据的可能性以及它的实现路径,另一方面要着力保护好涉及到个人隐私的方方面面。
三是要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安全的同时,进一步探索好大数据的集存、收集包括挖掘应用相关的模式,能够使居民的个人信息、隐私得到很好的保护,适应经济新常态地应用发展。
未来医疗大数据的发展还将在利用现有设施资源的基础上,积极鼓励支持市场主体,做好推广工作,进一步促进健康医疗新业态、新模式的扩大应用,建立互联互通的国家、省、市、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更好地为群众健康、市场主体创新服务。
文章整理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