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开始,国家政策不断的释放推动分级诊疗的信号,作为未来医改的重要方向,分级诊疗体系的建立,无可厚非的成为新医改成功的关键点。
去年9月份,国务院发布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更使其成为风口浪尖上的核心话题。
如今,分级诊疗相关工作已推进多时。今天小编就跟大家聊一聊为何国家要大力推进这一政策?
大医院人满为患VS小医院门可罗雀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的医疗需求得到释放,驱高就医心理影响着人们的就医行为,这导致三甲医院门诊人满为患,而基层医院门可罗雀。
当患者都到大型专科医院去的时候,因为医院的资源都很宝贵,整个医疗服务的成本会增加。
一方面资源稀缺,另一方面就医成本在不断提升。在此情况下,尽管中国的人均医生数量和美国接近,但我们的医患矛盾却比其他国家大很多。所以,如何改变这一现象成为了国家乃至整个医疗行业都在积极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分级诊疗为何独受“青睐”?
所谓分级诊疗制度,就是要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和上下联动。
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四个层次,通俗地讲就是,患者在就诊时,先去基层医院诊断,再视病情状况转诊到对口医院,患者在上级医院做完手术后再回到社区或者乡镇基层医院进行康复,其中会对慢性病、急性病进行区分。在这样的情况下,小病种、慢性病在区域医院就解决掉了,既不会浪费优质资源,患者的费用也降下来了。
所以,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在目前混乱的就医秩序和就医体验恰是发力的良好时机。
各国都在推进,分级诊疗势在必行
其实,独受“青睐”的分级诊疗不仅在中国,从全球范围来看,英国、日本、印度……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推进分级诊疗,且实行模式各有不同。
英国:完全政府主导下的NHS体系堪称典范。
英国通过全科医生模式,每个居民都有对应的免费的家庭医生从而进行分级诊疗,但政府开支增长过快。
在此背景下,基础医疗设施建设,包括社区医院、耗材、器械以及全科医生建设快速增长。信息化建设同步跟上,包括个人健康档案,医院间互联,为转诊提供方便,同样药品流通领域也进行了配套改革。
日本:区域医疗层级式分级诊疗。
与英国完全相反,日本的分级诊疗概括为两点:一是没有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和法律强制的转诊制度,主要依靠完善区域卫生规划;二是医疗费用不再免费,而是选择国民和政府共同承担,加入了医疗保险的日本国民看病时只需自付30%的医药费(之前是20%)。
这样日本国民并不需要缴纳过高的保险费或消费税、日本政府也没有因为医疗支出过多而背上过于沉重的财政负担。
印度:公立医院免费,分级诊疗渐推。
印度的医疗体系的重点在于“免费”,由于免费的公立医院资源有限,早在1980年代,印度政府就在全印度建立起覆盖印度农村的三级医疗保健网络,虽然投入的资金不足,但基本做到了每3-5千人就拥有一个最初级的保健站,很大程度缓解了看病难的问题,但强制性较弱。目前印度政府的重点在于免费拿药。
-----------------------------------------------
从上述可以看出,推进分级诊疗将是医疗体制改革的一个必然方向。
虽然我国启动医改至今,面临的问题依然很多。 但相信分级诊疗的落地过程就好像唐僧西天取经的过程,分级诊疗实现后的好处在取经终点站金光闪闪,照耀着取经路途的道堵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