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似打仗、挂号如春运……说起带孩子看病,许多家长常常如此抱怨。
家长1:我提前一个星期,在网上预约,再打电话挂上的号,号比较难挂。
家长2:这儿看病可难了,你看前面排着300多号。
患者多,医生少,导致医院现有的医生和护士,都是高负荷运转。
护士:一天下来,整个候诊区大概借贷了1500-2000人次流量,9个专家站每天都是排的满满的。
医生:晚上12点以前都没离开过病房,只有三个急诊医生,轮班倒,三天一个夜班,从下午17:30到早上8点,整个夜基本不睡觉,也根本不敢休假……
现状:2300名患儿配备1位儿医
据《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1千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生,也就是说每2300名儿童患者才配备1位儿科医生。
随着“全面二孩”时代的到来,如何破解当前儿科医生短缺之困?全国多地积极响应卫计委号召探索儿科医联体建设。
缓解:全国多地探索儿科医联体建设
实际上,医联体是今年医改的一项重点任务。今年4月国务院印发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中提出,探索建立包括医疗联合体在内的多种分工协作模式,完善推进和规范城市及县域内医疗联合体建设的政策措施。在部分重点工作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表中提出,该任务由卫生计生委牵头,2016年9月底前完成。
而在医疗资源紧缺问题突出的儿科领域尝试医联体,无疑能够有助于缓解看病难,让群众享受到改革的福利。
● 北京:跨省组建儿科医联体的先河
2013年5月,在全国多地纵向医联体体系建设紧密筹备建设时,北京儿童医院集团率先成立,成为了国内组建跨省医联体的先河。今年6月,乌鲁木齐儿童医院正式成为北京儿童医院集团第20家成员单位。集团内的这些成员单位将实现医院管理、专家资源、科研等方面的共享。
医联体成立后,医联体内部三级医院间、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间都会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医联体各成员机构的医师可以在医联体内多地点执业;医联体还将利用社区健康网络与各医院远程会诊中心,开展远程会诊等。
● 湖南:56家医疗机构组成儿科医联体
今年5月,湖南儿科医疗联合体成立,该医联体以湖南省儿童医院为核心,由湖南省内及江西、云南等周边省份的56家医疗机构共同组成。医联体成员将享受免费进修、资源共享、现场指导、远程会诊、就诊绿色通道等线上和线下互动权利。
此外,医联体将集中区域内的儿科专业力量,充分利用互联网前沿技术,实现专家、临床、科研、教学、患者等资源共享,通过优势互补、上下联动来谋取共同发展,促进分级诊疗的实施,让不同地区儿童享受星级同质化服务。
● 青海:儿科医联体实现一体化医疗服务
同年5月,青海省儿科医疗联合体也正式成立并启动运行。青海省儿科医疗联合体是以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为龙头,由全省州、市、县、社区医疗机构组成,形成良性互动、专家共享、快捷转诊的医疗救治网络,让全省儿童享受到分级、高效、优质、无缝隙的一体化健康服务。
该联合体的成立,将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开启专科医院联合综合医院共同发展的医疗联合体新模式,进一步方便群众就医。
● 福建:儿科医联体缓解儿科就诊难
今年6月,在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的牵头下,市区及周边共20家医院组成的福州市儿科医联体正式成立。打通了预约挂号、分级诊疗与双向转诊、检验及大型设备检查与结果互认、重症危重住院患儿转运、远程会诊、信息共享等绿色通道。
儿科医联体将发挥中心单位福州儿童医院的专业优势,实行医院管理、学科建设、临床医疗和技术应用等资源共享,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并在资金、人才、设备等方面对成员医院提供相应支援。
● 上海:北部儿科医联体布局落地
今年7月,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牵头的“新华医院儿科医疗联合体”已正式启动建设,这意味着继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这三家儿科专科医院后,又一家以儿科为优势的三甲综合性医院加入到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建设上来,同时也意味着上海北部儿科医疗联合体布局正式落地。
新华医院儿科医疗联合体以区域内有儿科诊疗能力的二、三级医疗机构为平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延伸,推动区域内联合体纵向发展,将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到社区,提高各级医疗机构儿科服务同质化水平。目前共有13家二、三级医疗机构、2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申请加入新华医院儿科医疗联合体。
除此之外,天津、新疆等地也相续成立儿科医疗联合体。一方面,下派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优质医学专家到非专科医院培养儿科医生,另一方面,起到分诊转诊作用,最大化利用起现有儿科资源。相信只要大家都参与进来,儿科就诊难的现状将不再是问题
文章整合自《人民网》、《文化中国》、《医学界》